邓州门户网,邓州在线 邓州门户网手手机app
  邓州吧   邓州聊吧   杨德堂:双忠祠里说张巡
返回列表
查看: 9798|回复: 0
收起左侧

[经典转载] 杨德堂:双忠祠里说张巡

[复制链接]
     
发表于 2020-9-26 09:56:4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双忠祠里说张巡
杨德堂
唐至德二年(757年),朝廷诏睢阳(今河南商丘)立“双庙”,祀抗击安禄山叛乱的张巡和许远。明万历元年(1573年),邓州太守根据皇帝诏令奏请建双忠祠(现一初中处),祀唐代张巡和明初铁铉两位忠烈名将,祠堂大门楹联为:“国士无双双国士,忠臣不二二忠臣”,以表彰张巡、铁铉之忠烈精神。

94daa692268b67c0b5338dc790fdebe2.jpg



张廵何许人也,在两个双忠祠庙中都占主享的地位!?
一、张巡籍贯在哪里

870a8aa13d707d50b12d753cd502599b.jpg



关于张巡的籍贯,他的好友李翰的《进张中丞传表》和韩愈的《张中丞传后叙》都没有提到。现存资料最早提到张巡籍贯的是唐代柳宗元,他在公元808年为南霁云所作的《唐故特进赠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大都督南府君雎阳庙碑并序》中明确写道:“惟公(南霁云)与南阳张公巡、高阳许公远,义气悬合,訏谟大同,誓鸠武旅,以遏横溃”。不知为何,到五代后晋,刘昫等人编撰的旧唐书载:“张巡,蒲州河东人。”北宋欧阳修、宋祁等编撰新唐书时又作了更正,称:“张巡,字巡,邓州南阳人。”唐宋以后,由于所依据的资料不同,关于张廵的籍贯,一直众说纷纭。《明嘉靖南阳府志》校注中又出现这样一段文字:“禹山下有龙潭,又西十里为上禹山。南有泉池,平地涌出,溉田数顷。东有大瓦寺,为张睢阳故里。”《清乾隆邓州志》也称:“禹山东有大瓦寺,即张睢阳故里。”禹山大瓦寺,即今邓州市彭桥镇寺北张村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先说“邓州南阳”。
自隋朝开皇三年(583年)到唐朝乾元元年(758年)的175年间,以穰县(今邓州市区一带)为中心的南阳盆地行政区(除唐州外)的名称不断变来变去,计用南阳郡三次,用邓州三次,但治所都在穰县。到了宋代实行路、州、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,大概宋人对历史上郡和太守称谓的习惯和怀念,每个州都有一个别名,邓州的别名就还叫南阳郡。范仲淹曾任邓州知州,但他在自己的诗文中,从来都称自己是南阳太守,如“南阳太守清狂发”,“南阳本佳处,偶得作守臣”等等。所以欧阳修撰《新唐书》时,采取了个折衷手法,把两个名子摄在一起,称作邓州南阳郡。所以隋唐时期,邓州即南阳郡,南阳郡即邓州。这里的“南阳郡”当然不能理解为今之“南阳县”或“南阳市”。
其次说说“邓州南阳人”与“蒲州河东人”。
前面说到,最早提出张巡籍贯的柳宗元(773一819年),祖籍蒲州河东解镇人,距张巡籍贯地另一说的蒲州河东(今山西芮城)南张村仅50公里左右。柳宗元是在张巡殉国16年时出生的,写《唐故特进赠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大都督南府君睢阳庙碑并序》时,距张巡殉国也只有51年。应当说,柳宗元的记载可信度是较高的。如果张巡出生在蒲州河东,柳宗元无论如何也不会把他写作“南阳张公巡”的。
到了宋代,出了个欧阳修(1007一1072年),历仕北宋仁宗、英宗、神宗三朝,官至翰林学士、参知政事。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,不但文化功底深厚,而且对历史很有研究,故死后被谥号“文忠”。再者,欧阳修于1036年至1039年曾任武陵县令、乾德县(今湖北老河囗市)令,回京述职或办事必经邓州。另外,他的好友谢绛于1039年任邓州知州,他与梅尧臣等人经常到邓州与谢绛聚会,对邓州的历史文化和历史名人应当是十分了解的。他肯定认定张巡是邓州人,所以才在撰《新唐书》时对《旧唐书》作了更正。
明万历三十八年(1610年),邓州知州晋人赵沛重修外城,并在五门立名人碑:大东门立“唐忠臣封邓国公张巡故里”碑,小东门立“明兵部尚书铁铉故里”碑,大西门立“宋范文正公”碑,小西门立“宋状元贾黯故里”碑,南门立“明贤相李文达公故里”碑。赵沛是山西人,如果张巡是他老乡,他是不会在邓州立张巡故里碑的。明代以后,邓人写邓州双忠祠和张巡故里的诗文很多,如明代李廷龙有《谒双忠祠》诗,清代黄之琮、李鸿都有《雎阳故里》诗。特别是张巡同乡、彭桥人彭而述之子彭始奋,曾拜谒张廵故里寺北张,看到一片荒凉,感慨而发作诗《睢阳故里》:
痛哭玄元百战残,兴亡自古见君难。
逢人肯自谈天宝,遗恨何堪忆贺兰。
戎马郊原臣力竭,关山笛里阵云寒。
凄凉往事应如昨,故里萧萧不忍看。
到本世纪初,商丘文人王少华先生,对张巡的具体籍贯进行了实地考察。他先到山西芮城东南5公里处的南张村。在南张村东北1公里处有1通“扬州大都督张公巡神道碑”,为知芮城县事立,时间已无法辩认。碑上未标明张巡籍贯。神道碑再往南1公里处有张巡墓碑1通,上刻“唐扬州大都督张公讳巡墓”11个大字,为大清雍正七年翰林院检讨梁园宋筠立。宋筠是商丘人,张巡守睢阳的事迹妇孺皆知,然而,宋筠在巡察蒲州河东给张巡树碑时,碑文却没有标明张巡是何地人。
王少华先生接着来到邓州市,先在邓州故城东2公里处查看了张巡故里碑,又在邓州图书馆查阅了有关志书资料,遂即奔赴彭桥寺北张村,寻找大瓦寺的遗址,采访当地老人。时82岁的张盛杰先生说:“武则天坐皇帝时,天下大旱,我们的祖先从山西迁到这里,逃难时有兄弟三人,一人守家,二人逃难,弟兄三个分别时每人执铜盆一个,为以后认祖归宗时当信物,号‘铜盆张’。后来我们这一支张姓出了大官,在唐明皇李隆基时有好几个进士。过去在大瓦寺的东边有我们姓张的大坟场,坟场里有好多石碑好多坟,战死在睢阳那个先人的坟也在这坟场中。坟场有通往官道的马路,马路两旁站立着好多石马、石人,我亲眼见到的。从山西出来的另一支逃到光州去了,光州的这支人曾经来这里认过宗,我们这里的人跟他们一块迁往福建、浙江一部分。迁往福建、浙江的这一部分,后来又有去台湾的。”
经查资料,武则天当政时山西确有大旱之年。清·顺治版《邓州志》卷3载:“张晓邓州人,开元末擢进士授监察御史,与弟巡皆名重一时。”现在福建、台湾一带的张姓,一直供奉张巡。这些都与张盛杰先生的说法相吻合。明代以后,南阳、邓州志书均称张巡是禹山大瓦寺(即寺北张)人,应是经过详细考证的。
综上所述,可以认定:张巡祖籍在蒲州河东(今山西芮城)南张村,其出生地在邓州南阳(今河南邓州)寺北张村,战死在睢阳(今河南商丘)。故而,张巡等36名将领被执遇难后,睢阳百姓把张巡等招魂而葬,后来张巡祖籍蒲州河东和张巡的出生地河南邓州也把张巡招魂而葬。

402e5df70fe59fcdf5b62de76ca3ab38.jpg



二、张巡生平与功绩
张巡(708一757年),字巡。生于唐中宗二年,自幼好学强识,博览群书,晓通兵法。唐开元末年(741年)中进士。初任太子通事舍人,后历任清河县(河北今县)令和真源县(今河南鹿邑县)令,有治绩。于清河县秩满还京述职,时杨贵妃受宠,其堂兄杨国忠为右相专权,人劝张巡拜见以投靠,巡不为。在真源县有权豪大霸名华南金,左右官府,为恶县中,民深受其害,有“南金的口,官府的手”之语。巡到县,即依法捕杀,为民除一大害。
“安史之乱”起,天宝十五年(756年)正月,安禄山将领张通晤攻陷宋、曹等州。唐谯郡(今亳州)太守杨万石降叛贼,并逼巡为郡长史,令其西迎叛军。巡率县吏哭于玄元皇帝祠,表示誓死忠君、杀贼、卫国的决心后,遂起兵讨贼。原唐雍丘(今河南杞县)县令令狐潮投降叛军,巡进据雍丘。令狐潮领叛军四万之众围雍丘,巡仅数千人,大小数百战,每战必胜,斩敌数千人。
此时,敌将杨朝宗又率步骑二万,袭宁陵(今河南宁陵县),企图断绝张巡粮道。谙熟兵法的张巡便主动带兵退守宁陵,与许远(睢阳太守)共商退敌之策,同时立即派骁将南霁云、雷万春率兵出其不意在宁陵北攻击叛军,迫使杨朝宗连夜逃走。
唐肃宗至德二年(757年)正月,安庆绪杀其父安禄山后,企图尽快打通汴河水道,东掠江淮宝地,派尹子琦带兵十三万,围攻睢阳。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,巡乃任大将廉坦为住城使留守宁陵,自率马三百、兵三千至睢阳(今河南商丘)与许远及原城父县(故址在今安徽亳县东南)县令姚訚等合守睢阳。远自以才不及巡,请巡主军事,全权指挥,远自专治军粮战具后勤供应。此时,唐王朝诏拜巡为检校主客郎中、副河南节度使,不久,又拜为御史中丞。
张巡坚守睢阳孤城10个月,大小400余战,斩叛将300、杀叛兵10余万。公元757年10月9日,终以粮尽,外援不至,城陷被俘。巡每临阵督战,激愤气壮,辄大呼至眦裂血面,咬牙至碎。临刑时,叛将尹子琦问以故,巡答曰:“吾欲气吞逆贼”。尹子琦以钢刀撬抉其口,齿仅存三四,至死不屈,最后以身殉国,身首支离,时年仅49岁。在张巡等被害后的第三天,中书侍郎河南节度张镐率兵到达睢阳。第十日,广平王李俶也收复东都洛阳,叛军尹子琦部和令狐潮部先后被击溃,二人被杀,安庆绪带领残部逃往河北,“安史之乱”以叛军失败而告结束。

943c80e93ed2284f3e868a33e7117b68.jpg


三、张巡英魂永驻人间
张巡的人生意义和社会意义是永恒的。张巡殉国后,唐肃宗下诏褒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,封邓国公。但因张巡守睢阳在粮绝以后,“杀马煮纸而食。马尽,至罗雀掘鼠,煮铠食驽。雀鼠又尽,张巡杀其爱妾,许远杀其仆僮,令将士强食”。故而非议不断,有人认为“罪巡以食人,愚巡以死守”。当时有一进士李翰,在安禄山叛乱时,从巡客睢阳,亲眼目睹了巡守睢阳的惨烈场面,了解巡对唐王朝的忠心不贰。为了驳斥非议者,赞扬张巡功绩,撰《张巡传》呈唐肃宗御览,并附一道表章《进张巡中丞传表》。表中写道:“巡退军睢阳,扼其咽颔。前后拒守,自春徂冬。大战数十,小战数百,以少击众,以弱制强,出奇无穷,制胜如神,杀其凶丑凡十余万。贼所以不敢越睢阳而取江淮,江淮所以保全者,巡之力也。”又说:“救不至而食尽,食既尽而食人,乖其本图,非其素志,则巡之情可求矣!”由是非议始息。唐至德年间诏睢阳(今河南商丘)立庙,号“双庙”,主祀张巡与许远,岁时致祭。到大中二年(848年),朝廷又绘张巡及许远、南霁云像于凌烟阁。
对于这位富有匡世奇功的历史英雄,正史均有记载。《旧唐书》《新唐书》都列其入《忠烈传》,以褒传后世。而作为知识分子文化层面,同样也不乏颂辞。唐元和年间,韩愈在看到李翰的《张中丞传》后,撰《张中丞传后叙》,谓:“守一城,捍天下,以千百就尽之卒,战百万日滋之师,蔽遮江、淮,沮遏其势,天下之不亡,其谁之功也?”。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拜谒双庙后,满怀激情地写下了高扬英雄主义旗帜的《沁园春·题张许双庙》,赞张、许“骂贼睢阳,爱君许远,留得声名万古香。”明戏剧有《双忠记》,塑造了张巡、许远坚守睢阳,壮烈殉难的英雄形象。清代《雄精剑》、《睢阳节》,以及当代我市剧作家冀振东的《睢阳恨》,都把这位爱国英雄的高大形象,描绘得神情活现。
千百年来,张巡在民间被“神化”的形象更是盛传不衰。由于张巡守睢阳蔽遮江、淮,保障了东南半壁江山,因此在他为国捐躯后,江淮一带多地立祠祭祀。至宋延及湖北、山西等地。宋以后又影响地处江南的江西、浙江、福建、湖南及四川东南部、贵州的东北部。在台湾,张巡庙更是不计其数,金门的厉王爷宫,台东市的安世宫,大麻里的顺安府,都是主祀张巡。据说台湾青年参军,走前都要先到张巡庙祭拜求平安。
江南各地建庙祀巡活动,传承千年,今祭祀业已衰落,其中有的已经消亡。但在苏皖交界的胥河两岸定埠河段有一“降福总会”,一年一度对张巡、许运等人的祭祀活动,其势不仅未减,更是将民间多种民俗活动如小马灯、大小锣鼓、跳五猖、元宝会等吸纳其中,熔于一炉。规模之大,内容之多,为其它地方少见,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河南商丘在每年的4月8日也举行庙会,并定9月14日为忠烈节,以示对张巡等英烈的纪念。众多的张巡祠庙建筑和祭祀活动,彰显了民众对张巡这位民族英雄的崇拜和敬仰。2020.6.5

门户网就是您的家!欢迎您常回家看看!如果您喜欢邓州门户网,请介绍给您身边的朋友!有了您的支持,门户网才能走得更远!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通行证

收藏:3 | 帖子:4763

广播台

精彩推荐

邓州市,邓州网,邓州吧,邓州论坛,邓州门户网
手机客户端
邓州门户网公众微信
侵权举报: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,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;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;如存在侵权问题,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!举报电话:0377-62265777